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美高梅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决策咨询【2020】第13期

更新时间:2023-10-17 00:10点击次数:
 市委七届八次全会通过的《衢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主动担当奋发有为的决议》指出,衢州要努力成为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区。  《决议》说,习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来衢考察调研时指出:“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今年上半年在浙江考察时又强调“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衢

  市委七届八次全会通过的《衢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主动担当奋发有为的决议》指出,衢州要努力成为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区。

  《决议》说,习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来衢考察调研时指出:“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今年上半年在浙江考察时又强调“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衢州是浙江大花园的核心区。这些年来,衢州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膺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在建设“重要窗口”的实践中,衢州必须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全方位各领域,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形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标志性工程,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两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要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加快构筑“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空间形态,确保创成钱江源国家公园。要深化“3752”党建治理大花园建设,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农房整治风貌提升、低收入百姓增收等工作,落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长效机制,进一步打开“两山”转化通道。

  跨入新时代,衢州市全力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在“青山绿水、自然原乡”的底色上,围绕“美丽、活力、智慧”三大主题,以“自然田园风光、诗意江南生活”为愿景,沿“一江两港三溪”(衢江、常山港、江山港、马金溪、石梁溪、庙源溪),总长约280公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打造市县一体的乡村振兴核心区域。

  诗画风光带总体呈“Y”型,“Y”型的两个角分别以开化县齐溪镇、江山市峡口镇为起始,在柯城区信安湖处汇合,终点为衢江龙游段与兰溪交界处。覆盖了全市近11%的土地面积,集聚了40%左右户籍人口;连接了衢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钱江源国家公园等独特资源,串联了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余个3A级及以上景区和60余个历史文化村落。

  2019年,全市启动78个项目建设,共投资1036亿元,其中当年投资116亿元。2020年,全市谋划启动90个项目建设,总投资817.81亿元,其中今年投资75.84亿元。

  为了纪念“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深入贯彻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化践行“四力”要求,衢报传媒集团将联合市农业农村局(诗画风光带专班)、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策划开展“行走诗画风光带”全媒体系列报道,由文化副刊部具体策划实施。该系列报道行走于时间与空间之中,由点到面,剖析个案,聚焦“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情况,深度展现一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打通过去、现在、未来,多面立体、放大特色,传递衢州大花园里的好声音、好故事。

  作为一名新闻和文学跨界者,在跨入新时代之际,我欣喜着衢州市这一重大战略——全力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诗和远方”,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相濡以沫。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目前,诗画风光带在省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按汤飞帆市长的要求,这个品牌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抓下去。尤其要学习借鉴“丽水山耕”等品牌打造经验,统筹打通条块力量,打好营销组合拳,久久为功、做大做强品牌影响力。品牌打造不能就事论事,要做好结合文章,与各种文体旅活动融合起来,让诗画风光带尽快“热起来”“火起来”。就我们媒体而言,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贯彻落实汤飞帆市长的讲话精神,打造最具活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诗画风光带建设,要参照“三个年”活动“互看互比互学”的做法,进一步营造实干争先、比学赶超的氛围。专班已经制定风光带“制”争先创优活动的实施意见和考评办法,实行“挂图战、季目标、综合评、月排名、重激励”。这套机制要坚持和深化,聚焦优质项目引进落地、亮点节点建设打造等,选出“好马”、鞭策“蜗牛”。

  从“一条路”到“一条带”,这是一次空间重构、资源重整的创新布局,更是一次为衢州打开格局、打通未来的大胆探索。我们要坚持市域一体、产业为王、开放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决心,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抓好诗画风光带建设,合力打造衢州“两山”转化的“新名片”、绿色发展的“新引擎”,使之成为衢州建设“重要窗口”的标志性工程,成为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强有力支撑。

  汤飞帆市长说了六句话:第一句话,市域一体勾画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第二句话,控制为先推动保护与开发“一盘棋”;第三句话,以“带”为媒实现特色资源的“串珠成链”;第四句话,市场化导向打造美丽经济文旅融合大平台;第五句话,专班工作制专项工作法推动高效实施;最后一句话,“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大花园”提供最强保障。这六句话,既是诗画风光带的目标愿景,也是实现的方法路径。

  我们一定要强化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久久为功,把这条风光带打造成长三角最美、最有活力、最具想象空间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以“青山绿水、自然原乡”为底色,绘写“自然田园风光、诗意江南生活”的愿景。衢州虽然缺少辨识度高的名山大川、特色景点,但也有许多比较优势。古镇、古村、古埠、古渡、古桥、古人、古诗、古井等文化资源,都值得去钻研、去琢磨。有些地区,甚至“无中生有”都能做出特色。我们有这么好的山水人文资源,千万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在今后的宣传中,我们要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以“一江两港三溪”为脉络,整合沿江公路和绿道等特色资源,两岸自然景观优美、土地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连贯全市6个县(市、区),总长约280公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覆盖全市近11%的土地面积,集聚近40%的户籍人口,是衢州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平台、主战场。诗画风光带沿线有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示范引领,以山为倚,以水为魂,以田为基,以林为韵,打造“南孔神韵•康养运动活力带”“钱江源•生态慢城休闲带”和“百里须江•全域旅游风情带”,6个县(市、区)“六地融合”,山水林田村镇“六位一体”,勾勒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以“历史文化、礼仪之城”为成色,唱响“现代产业与历史底蕴相得益彰”的协奏曲。“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连接了衢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钱江源国家公园等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独特资源,串联了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余个3A级及以上景区、60余个历史文化古村落和10个活力岛。

  所以,我们的“行走诗画风光带”全媒体系列报道也必须始终贯穿全媒体思维,按照纸媒+新媒联动,图文视频齐发的形式,参考结构化的篇章方式,挖掘各地地名、景观、姓氏、美食、民俗、非遗、文保单位、文化礼堂、历史、人物、民宿、产业、未来等特色元素。图片和短视频以记者实地拍摄为主,辅以当地提供的专业摄影师风光。我们还将邀请当地文史研究者、市地名文化研究会等专家以衢报人文智库专家的身份随行,努力将冷历史变成热新闻。为增强文旅融合意识和服务性,每篇报道都要设置“旅游导航”版块,指引公共交通和旅游参观、住宿方式。同步配发1分钟VLOG短视频。协调新媒体做好专题和重点推送。同时,结合市里“三个年”活动,配之以大量的典型宣传和适当的监督。(作者系衢州市咨询委委员,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今年,全球疫情暴发,国内经济出现了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模式,这让一个区域对产业经济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产业为王,产业发展人才为要,因此,产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加快区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大力提升高技能人才“供给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区域全面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智力保障。下面本人结合衢州市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区域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力”谈几点思考。

  (一)高技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据调查统计,我市250多万人口中在企业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只有3.9万名,其中专业技师以上技能人才有6700余名,特别是高级技师仅800余名,列全省第十位。我市一些企业没有一名专业的高级技师,很多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会因为没有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而失去竞争力,缺少发展动力。企业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已严重影响我市经济产业建设,影响企业的创新发展,成为衢州产业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成为困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高技能人才组成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市储备的高级技师和技师,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专业分布很不合理,与衢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的需求差距甚远。一是技能等级分布不合理,全市储备的高技能人才中高科技、高层次人才比例很低,占比只有1.3%。比如我市命名专业型的市级“首席技师”也只有100余人。二是储备的高技能人才中大部分分布在机械数控、设备维修、汽车修理等几个传统产业中,与地方经济创新发展需求,与衢州特色产业需求,与衢州所需的“智慧经济、幸福产业”的大发展需求很不相称。三是培养的途径和内容比较单一。据了解,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非常少,两所高校大多在为培养全省高技能人才作贡献,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非常少,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不到8%,衢州学院仅为3%。而全市唯一的一所技师学院,却因为办学体制不合理,以及办学规模小、教学设备陈旧、专业传统单一等问题,成为全省排名靠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高技能人才储备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培养,二是引进。由于衢州区位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不够突出,所以,要引进高技能人才比较有难度,自己培养才是比较有效的办法。培养和培训是造就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我市经过多年努力已建成了“一本一专”两所高校和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职业教育体系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高校面向全省招生,学生近90%为外地生源,大部分毕业后不会留衢工作,因此,衢州高校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的贡献率不高,而衢州市技师学院却因2010年8月市区职教资源整合,被谈化成为一个没有法人、没有机构代码,依附于衢州工程技术学校的“机构”,因为办学体制的问题,严重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衢州在职人员的高技能培养,也因为缺乏规范化的“社会公共实训中心”,而失去了系统性的培养“土壤”。

  (一)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机遇。当前,区域产业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幸福产业”战略后,产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衢州的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衢州的产业经济需要高新技术产业来拉动,衢州的企业更需要创新式发展动力,这些都离不开高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所以,衢州对高技能人才的刚性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机遇。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中,经济发展最新的、最快的增长点是高科技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的最大特点是人才密集,其中尤其是高层次的技能人才,所以,区域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抢占高技能人才的“制高点”。近年来,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如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康养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衢州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要由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为此,建立一支以高科技、高层次人才为龙头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实现衢州产业发展战略的必备条件,而培养是解决衢州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的关键点。

  (三)高校教育大众化对储备高技能人才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高技能人才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再加上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给衢州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带来机遇,我们要在抓好引进高校教育项目的同时,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建好人才引进机制和事业发展“平台”,主动吸引那些在大城市找不到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到衢州“落户”,积极储备各类高技能人才,为衢州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区域高技能人才特殊优惠的政策机遇。衢州地处浙江省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内只有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要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储备进程,需要特殊政策的支撑。只有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新政”,才能为衢州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创造必备的条件。近年来各地的“抢战”愈演愈烈,说明人才培养和储备需要积极抓住政策机遇。

  (一)编制一个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储备的规划。区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完成此项工程首先必须根据本区域的实际,编制中长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储备。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统领下,市人才、发改、人力社保、教育、财政和编办等相关部门协同,编制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储备的五年规划,并将该规划融入到衢州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之中。

  (二)健全一套高技能人才管理与使用的制度。一是建立市政府统筹的高技能人才资源管理体制。高技能人才资源与生产力的要素不同,它的政策性强,管理性难,动态性好,所以,要以“人才要素供给侧改革”的新理念,以一定区域为中心,统筹区域内的高技能人才资源,合理调配各层次人才,形成区域内高技能人才资源共享的局面,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效益。建立政府统筹、职能部门协同的高技能人才资源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的人才资源,提高人才使用效益。二要以创新高技能人才使用模式来吸引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是提高区域高技能人才总量的三大要素,其中高技能人才的高效使用是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建议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的工作机制,改革人才使用的模式,创建好区域高技能人才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创造性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在使用的高科技、高层次人才时,要采用“专与兼相结合,以兼为主”的模式,要更注重使用效果,不过多强调实际拥有。

  (三)办好衢州的培养高技能人才院校。一是充分利用衢州当地高校资源,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所在地就业率和储备地贡献率。二是改变衢州市技师学院的办学体制,做大做强衢州市技师学院。技师学院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称,我省的其他地市都有独立建制的技师学院,有的不止一所,比如湖州有5所技师学院,而衢州却一所都没有。所以,建议市委、市政府不仅要创造条件将衢州市技师学院单独建设,而且应该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做大做强,建议可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建立衢州市技师学院(台州市就是这么做的),让衢州市技师学院成为高起点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支撑。

  (四)建好高规格的社会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实训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非常重要环节,如果光靠一个企业,或产业来建设一个技能培训基地,既不全面,又不综合。建议采取资助方式,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资源,采取“校企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以及产教融合的模式,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特点,创造一批对社会开放的、专业性的社会公共技能培训基地,承担起全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实训和培养重任。为克服投入的重复性,实现资源共享,建议选择在一些实训基地建设比较好的学校,通过政府适当投资,提升基地规格,拓展实训项目,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型的社会公共实训中心,取得“投入少、见效快、效率高”的成效。

  (五)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需要与国内外、省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建立培养、吸引、使用“一体化”的人才交流体系,通过“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等手段,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快速培养和高效储备。我市要完成好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战略,必须要借力发展,与国内外、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所建立高技能人才合作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储备优势和培养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切实解决我市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作者系衢州市咨询委委员、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正校级领导)

(编辑:小编)

客服热线:400-123-4567

公司传真:+86-123-4567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admin@hrbdream.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美高梅(MGM)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3 美高梅(MGM)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京ICP备18040961号

  • 扫描关注公众号

  • 扫描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