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美高梅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基于文献计量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

更新时间:2023-10-22 01:48点击次数: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20多年来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基于CNKI全文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 072篇产业技术创新相关论文的研究特征和主题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共归纳出产业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等6个研究主题,并分析了国内学者在这6个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20多年来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基于CNKI全文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 072篇产业技术创新相关论文的研究特征和主题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共归纳出产业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等6个研究主题,并分析了国内学者在这6个主题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进行研究展望,提出产业技术创新在当前国内环境下需要研究的现实与理论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经济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新挑战。其中,如何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培育出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重要的现实任务和理论命题。

  产业是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产业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技术的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商业化再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20年来,我国创新研究学者围绕产业技术创新这一课题持续研究,在理论方面做出了大量探讨,发表了一批优异的学术成果,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具有重要的贡献,对产业技术创新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这些学者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理论性成果和应用对策建议。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关键是各国产业之间的竞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成为国与国之间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创新的自主性、创新模式和创新效率决定着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从产业视角,归纳总结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把握其研究态势,明确其研究方向,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学术论文是反映学科研究状况和趋势的主要载体。本研究选取的数据源为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条件为( CSSCI期刊=Y)并且(题名=产业并且 题名=技术创新 )(精确匹配),专辑导航为全部,数据库为学术期刊,单库检索,检索日期为2021年1月4日;共检索出1 077篇文献,删除论坛征稿等5篇,共计1 072篇。“来源类别”选择CSSCI来源期刊,保证了研究数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其中,文献计量分析法是一种客观的和经验化的方法,能够揭示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的结构和发展趋势,并进一步识别该科学领域的作者群体和研究主题。具体来说,本研究结合了CiteSpace和Ucinet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得到的有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

  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统计某主题每年的发文情况,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受关注情况,并预测其发展前景和趋势。通常情况下,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初期,由于相关理论和基础较为缺乏,研究学者较少,发文数量也较少。随着研究学者越来越多,发文数量会有一个增长期;等到相关理论成熟后,发文数量会在一个稳定值附近上下波动。本研究通过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共选取得到1 072篇有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并对其年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基于文献计量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有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在2006年之前较少,共有99篇,且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某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对某个产业技术创新的总结以及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方面。2006—2016年,有关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发表数量增长较快,产业技术创新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也很广泛。2016年之后,该领域的发文数量稳定每年在60篇左右,这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方向多样化、精确化,研究成果丰富。

  对文献发表的期刊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群。对1 072篇文献进行分析可知,相关文献共发表在236家期刊上,发文量排名前18的期刊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相关文献发表的期刊数量虽然较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前18家期刊,前18家期刊发文数量总和达到了578篇,占发文总量的53.92%。其中,《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的发文量排名前五。由此可知,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已形成稳定的核心期刊群,同时该领域发文期刊数量较多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文献计量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图2)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提炼,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得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首先,提取所检索文献中的关键词;其次,为了解决样本文献关键词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对关键词进行预处理,一方面删除无关关键词,如“中国”“影响”“构建”等,另一方面合并基本同义或者属于同一范畴的词汇,如将“产学研”“大学-产业-政府”“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合”等统一合并为“产学研”;再次,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Time-Zone时区图,如图3所示;最后,构建基于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并进行相异矩阵转换,运用Ucinet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基于文献计量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图3)

基于文献计量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图4)

  从图3可以看出:在相关研究中,“技术创新”一词贯穿始终;1998年出现“技术创新能力”;1999年出现“技术创新系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2003年转向针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技术创新能力”和“共性技术”研究;2006年转向运用“DEA模型”的研究以及“自主技术创新”“产学研”“产业政策”等研究;从2009年开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效率”成为研究重点,并延续至今。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创新模式”“协同发展”“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等。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各关键词通过箭头相互连接,这表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毫无疑问,“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处于关键词共现网络的中心;剔除行业的关键词后,“自主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处在较为中心的位置,这些关键词代表了国内产业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核心热点问题。结合图3、图4,下节将针对上述6个主题进行详细分析。

  国内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不同学者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不同,在定义上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在从创意到技术创新到产品制造再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目的是推动产业发展。不同的学者在表述上可能存在差别。

  国内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给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一般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提出对策:企业要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调整企业结构,注重人才培养,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市场的良性发展。

  例如:吴友军(2003)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IT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黄涛珍等(2006)剖析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现状,指出问题所在,并从企业、产业和国家3个层面给出建议。

  贾志永等(2008)构建了由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2个一级指标以及对应的下级指标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陈国宏(2008)在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李力等(2009)引入产业发展维度和产业集中度以及技术进步指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徐玲等(2011)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苗成林等(2016)将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以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还有一些研究集中于分析某些因素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国内诸多学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类。例如:任曙明等(2009)运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邵云飞等(2012)以我国汽车产业为对象,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政策环境、技术进步、市场结构、产业特征对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范德成和刘凯然(2020)考察了不同创新阶段和空间区域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异质影响。

  沈蕾和郭岩(2020)实证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对高技术产业整体,特别是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子行业以及大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U形影响。

  徐倪妮和郭俊华(2020)指出,政府补贴显著提高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是对技术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余长林等(2021)分析了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用、行业准入制度等4类产业政策对数字经济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朱晟君等(2021)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在不同区域促成污染性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技术创新。黄鲁成和张家欣(2021)构建了养老科技产业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养老政策对区域养老科技产业的创新质量有正向影响,但尚未形成显著性效应。

  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以技术突破为核心,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协调多元主体,建立辅助机制,共同促进技术扩散的产业网络系统。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的构建、结构与特征、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协调发展以及稳定性分析等。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例如,有学者将生态学理论引入产业技术创新,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研究。余凌等(2012)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动态平衡状态,介绍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耦合战略。

  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角度也从宏观层面逐渐发展到具体成熟的特定产业,如电动汽车产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民航产业等。有些学者依据经验和理论划分子系统,建立协同度模型来测量系统协调发展程度。例如:徐浩鸣等(2003)对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展开了系统协同度实证分析。陶长琪等(2007)建立了信息产业组织演变的协同度模型,并以IT产业组织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贾军等(2013)对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徐建中等(2016)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施琴芬等(2020)基于Tilman的集合种群多物种竞争共存模型,模拟仿真集合种群中高校种群、科研院所种群、研究型企业种群的动态变化。宋华和陈思洁(2021)实证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能力、知识触达能力以及创新扩散能力都会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定义尚未统一,采用较多的定义是:共性技术是对整个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产生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或者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某一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根据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要性不同,马名杰(2005)将产业共性技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性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

  产业共性技术不是面向某个产业,更不是面向某个企业的技术,而是服务于跨产业的平台性技术,并且可以在这个平台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很多相关技术,从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有很多学者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主要为产业共性技术在现时段的重要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问题、如何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等。李纪珍(2006)就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制度供给进行了阐述,强调针对产业共性技术要加强制度供给;并在2011年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构建了将供给和扩散纳入统一视角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机制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扩散的“制度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张振刚等(2006)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经验,强调在我国共性技术研发上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栾春娟(2012)运用技术共现率和技术共现强度两种分析方法与指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测度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魏春艳和李兆友(2020)根据创新主体的自反性、组织的集成性、过程的非线性等特征,构建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三螺旋动力机制。

  此外,一些学者也研究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影响因素(如技术研发模式、政府补贴等)。例如,余江等(2021)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创新这一关键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自主创新”是中国特有的名词,不是舶来品,不同学者对于自主创新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施培公(1999)认为,自主创新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用于表征企业创新活动和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不同的;陈劲(2001)认为,自主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吴贵生(2010)对于自主创新的定义则是创新主体主导下的创新。

  自主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发展正处于技术追赶和渐进性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学者分析了我国产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和对策。以吴贵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在反复研究思考中,提炼出中国自主创新的理论框架,包括创新壁垒论、创新实践论、广义轨道论、能力阶梯论、开放创新论和创新意志论等6个理论模块。魏大鹏等(2010)阐述了我国产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以实现产业自主创新。刘志阳等(2010)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要加强5项工作。刘志迎(2015)从产业链的角度,研究了中国自主创新可以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现。

  有些学者分别从特定角度探讨了某个因素对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例如:武巧珍(2009)探讨了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关系,针对引导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给出了相关思路;成力为(2010)探讨了引资动机、外资质量与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的关系。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和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在产业层面的推进形式。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主要集中于联盟组建、运行和绩效,其中,联盟的运行涉及运行机制、收益分配、风险等问题。

  关于联盟组建机制的研究,有些学者对联盟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机制、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开放发展机制、成果扩散和辐射带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联盟构建的框架和原则,分析了联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联盟发展的举措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于联盟运行机制的研究,王宏起等(2008)分析了政府指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就保障联盟的顺利运行提供了相关策略与方法支持。

  徐刚等(2012)提出了联盟本质(共生系统),指出了联盟运行中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存在的共生难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梁秀英等(2012)分析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工作现状和运行管理特点,指出标准化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冯锋等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提出了产学研共生网络的概念和一种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络治理新模式。朱永明和郭家欣(2020)以联盟企业不对称学习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竞合策略选择模型,并分析了演化稳定策略。罗嘉文等(2022)使用耗散结构熵变原理计算出运行熵及关联熵,对联盟的结构与运行有序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动态演变情况。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收益分配机制设计得合理与否,是影响联盟成员之间能否实现有效合作、整个联盟能否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联盟能否保持稳定性的关键。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最早较为全面的研究是在1999年提出的产学研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方式。之后,一些学者运用对策论理论,对产学研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关的利益分配模型,如基于Nash谈判模型的利益分配方法。刘志迎等(2012)从产业链视角提出了链和创新,解释合作创新是一种双赢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引入不同的影响因素,构建联盟利益分配模型,使得联盟利益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是指由联盟系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内部环境的复杂性而导致联盟运行未达到预期绩效目标的可能性以及联盟失败解体的可能性。

  关于定性研究:刘益(2003)将联盟风险划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两个维度;谢科范等(2013)认为,联盟的风险主要包括战略伙伴选择失误带来的风险、联盟内成员冲突的风险、联盟成员贡献不均导致的风险、联盟成员个体差异带来的风险以及外来风险。

  关于定量研究:屈锡华等(2012)考虑到联盟风险评价过程中同时存在模糊性和灰色性,构建了联盟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唐雯等(2014)构建了联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探讨联盟风险量化评估模型,对联盟的风险水平做出评价。

  联盟绩效评价主要从企业和政府双角度进行,需要先找到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从联盟构建前的角度来看,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有合伙人的文化差异、伙伴关系和伙伴间的战略目标冲突、联盟结构特性、成员声誉、过去经验等;从联盟运行的角度来看,影响因素主要有沟通、信任、学习能力、知识共享、联盟控制等。

  有些学者从多角度综合考虑联盟构建和运行的特点,归纳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联盟绩效评价体系从一开始只关注某一阶段或者某一方面单一指标的具体评价,发展成为融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多指标、多阶段的动态评价体系,即根据联盟的生命周期,从多角度建立不同阶段的绩效评价体系。联盟评价从主观评分发展到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这些研究使得联盟绩效评价更加综合、全面。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是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关键问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可以帮助产业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10年前才开始涌现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成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效率评价,其研究日渐成熟。

  目前,学术界研究技术创新效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参数法;二是非参数法。参数法以 SFA(随机前沿方法)为代表,非参数法以 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为代表,其中,非参数法应用较为广泛。

  诸多学者对我国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产业、传统产业等。其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方法各有不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对我国或者某个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

  范德成和谷晓梅(2021)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29个省(区市)2011—2016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22个可能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潜在因素进行了识别和检验。此外,刘志迎等(2013)从区域、产业和创新链3个角度研究探讨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采取多元评价方法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发展的对策。

  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也是另外一个研究重点,主要影响因素有:企业层面(企业规模、所有权结构、自主创新倾向、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水平)、环境层面(产业结构、创新氛围、对外开放度、市场结构、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政策因素(研发税收、政府支持、政府创新干预、知识产权保护)等。研究方法从DEA扩展到fsQCA,影响因素从单一影响因素扩展到影响因素组合。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知网中与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关注下,研究热度越来越高,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且已经形成稳定的核心期刊群和核心团队;研究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主要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等。目前研究产业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业技术创新中有诸多新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第一,基于引领原创成果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创新主体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以及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井喷,促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国家需求提供支撑。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就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共性技术引起的供给低效与市场失灵、现有的模型还不够优化、产业共性技术理论分析还不够完善、科研机构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亟须加速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产业或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研究。传统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需求,企业仅仅依靠内部创新已经不能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产业或企业应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降低创新风险与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但引入开放式创新,产业和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从平台的构建到运行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五,智能制造背景下、共享经济模式下和基于大数据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必须依靠制造业的支撑,而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基础理论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高等。共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共享经济模式能够带来社会效益,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但是,目前共享经济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产业配套,如何营造良好的政府和企业双重管理环境、完善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技术创新配套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已成为引导社会变革的新兴力量,大数据具有多样性、高速度、大容量等特点,从各个领域推动着产业的技术创新。但无论是大数据本行业技术创新还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其他行业技术创新都存在诸多问题。大数据创新很多是由商业模式推动的,而不是由技术推动的。

  第六,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对我国发展全局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完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且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因而亟待进一步梳理此类技术的核心要素、障碍和突破路径,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总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应在现有基础上,直面困难,解决现实与理论问题,以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龚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刘志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创新管理;广俊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文章刊发于《创新科技》杂志2022年第2期。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小编)

客服热线:400-123-4567

公司传真:+86-123-4567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admin@hrbdream.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美高梅(MGM)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3 美高梅(MGM)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京ICP备18040961号

  • 扫描关注公众号

  • 扫描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