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仅靠自己的力量,在技术创新上很难有作为。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后,短短几年就开发出一批先进的选矿设备和工艺。”近日,在广西第二届发明创造成果展交会上,柳州远健磁力设备制造公司(以下简称柳州远健)总经理黄诚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
本次参展的“蒸发冷却磁过滤器”便是柳州远健和中科院电工所“联姻”后的结晶。2007年9月,双方签订第一个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共同研发蒸发冷却磁过滤器。
成功的开头让柳州远健看到了产研合作的前景。2009年,公司又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成立“广西远健选矿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顾国彪及其研发团队的技术力量,研究院形成了集科研、设计、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快速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成立短短3年,研究院在蒸发冷却高梯度电磁过滤器、强制油冷却连续式高梯度电磁磁选机等尖端磁选设备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院已申请专利17项,其中8项获授权,产品不仅销往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还远销16个国家和地区。
其实,柳州远健与中科院电工所的合作,只是柳州国家高新区产学研协作创新的成功典型之一。近年来,柳州高新区通过引进国内科研院所、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与企业共建、自建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例子还有很多。
柳州腾龙煤电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铁岗,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从事工业生产安全防控技术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取得了“三维GIS物联网智慧矿山安全管理控制系统”等一批成果;
20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郭孔辉在柳州成立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汽车底盘系统正向研究、底盘总体设计、性能优化等研发和服务,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
广西志远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与能源研究院教授于立军合作,从2010年至今已有2项专利得到开发,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得益于产学研协作创新,2012年柳州高新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3.9亿元、增加值281.1亿元;营业总收入1196亿元;出口创汇10.3亿美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2.1亿元,较2011年成倍增长;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申请专利达到665件,其中发明专利443件,占全市申请量的49%。
当然,通过产研协作获利的不仅是企业,也让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以中科院电工所为例,研究所拥有高水平人才、平台、信息等科技资源优势,但在成果转化所需资金、市场开拓、生产工艺设计等方面不及企业。产研紧密协作,则有助于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效果。
此次专程前来参加展交会的中科院电工所高级工程师宋福川说:“产研协作创新,实现了研究所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既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加快了研究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