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休闲的装扮和温和的语调,使得“亲切”成为初见陈勇教授时浮现在《科学时报》记者脑海中的一个词语。在后来的采访中,对人平易、做事严谨,外加一点知识分子的矜持,是陈勇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1974年6月出生,从南昌大学生物学学士,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博士后,再到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校聘教授,在科研的道路上,这位年轻的教授始终没有停下追索的脚步。
谈及回归母校的缘由,陈勇没有回避自己作为江西人对故土的感情,但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面貌一新的学校里,能找到结合自己研究兴趣的良好平台。
海外求学的经历为陈勇积累了知识与技术,让他在高等研究院的工作如鱼得水,也对他现在的科研思路产生了很大影响。“搞科研就是要了解自然规律并造福人类和解决人类的困难,现在科学发展水平进展很大,科研人也要作更深入和更高水平的研究”。
在国内外专业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的陈勇,目前主攻的研究方向是,结合荧光量子点技术、生物纳米成像技术和生化技术,研究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细胞膜脂筏的结构与功能,以及T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与国际上热门的脂筏研究不同,这项研究将脂筏的结构与功能和老龄化疾病二者联系起来,旨在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以及寻找诊断和延缓或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其研究方向在国内颇为鲜见。
2009年,陈勇依据此方向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批,并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对于我的科研启动帮助很大,至少可以支持2到3年,今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对于刚起步和处于发展时期的课题组来说,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陈勇说。
另一方面,陈勇也谈到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平台优势,“多学科交叉扩展了思路,也提供了不同的技术手段。考核制度也有缓冲,这样就给深入研究留有充分的余地,当然还有设备的保障”。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经常要反复做相同的实验和观察,但“兴趣可以成为研究的动力,让人在有压力和阻碍的时候能够持之以恒”。“作科研就是要有认真和严谨的态度,不能盲目,要能沉下心来思考为什么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不是意料中的,这个出乎意料往往就蕴涵着预期不到的重要发现。”
陈勇也将自己的理念带给了学生,“一切要从零开始,带学生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表示,学生的浮躁很大程度上来自毕业的压力,所以在设计课题上既要能够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也一定不能忽略探索性。“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强调想的作用,我很支持学生在既定课题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甚至是推翻原有课题。”陈勇说。
工作之余,陈勇保留着看新闻的习惯,科技、财经、农业无所不包,“你要从里面发现乐趣,其实科技节目很好看,财经消息也是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房子、车子这些都要考虑。”他不无调侃地说道。
回忆起初到南昌工作时每天早起挤公交车的经历,陈勇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看着办公桌上放着的八个月大的儿子的照片,他满是愧疚:“按道理我得多抽时间陪他玩,不然会有代沟。”
现在的陈勇,每周在专注课题研究和指导学生的同时,也保持着运动的习惯。“一路走来很平稳,没有太大的波折。家庭很和睦,有自己的课题组,学生很优秀、很努力,项目研究也在按原定计划平稳、顺利进行,研究成果自然就水到渠成。”被问及如何定义幸福时,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陈勇,生物学学士和硕士,光学博士,2004年9月~2009年1月,先后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博士后、伊利诺大学生物医学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09年至今为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校聘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曾参与科技部“97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项目;至今已在国内外专业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